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持续开展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党纪学习教育
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含扩大)学习12次,领导班子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专题辅导报告活动6次,指导党支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16次。组织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宣讲报告会,开展了领导班子和科级干部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交流会。开展“支部书记讲党课”“院长、书记思政课”等活动40余次。利用学科优势,组织法学专业专任教师组成“法润理工”宣讲团,面向全校开展集中法治教育学习30余场。在2024年学校“讲纪律”系列微党课征集展播活动中,学院党委获评优秀组织单位、2份作品获评优秀微党课。
(二)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
制定党的组织生活安排、教职工理论学习计划,规范执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学院领导班子“四个带头”工作机制,教工党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建率达100%,开展“师生结对·支部共建”活动50余次。顺利召开党员大会,完成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委员的换届选举工作。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党支部、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分别入选学校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拟培育创建名单,且都获批参加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
组织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参加推进“一融双高” 服务教育强国及党纪学习教育培训,组织学院全体党员参加网络培训,完成率达98%。获批校文化建设项目3项、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党建与思政专项)项目1项。获评校学生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校学生优秀共产党员1人。加强党员培养和发展,举办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移培训会、发展对象培训班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发展学生党员117人,转正学生党员98人,教师党员1人,完成189名毕业生党员材料归档和组织关系转移或保留工作。
(三)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落实学术讲座、报告会的逐级审核审批制度,严把教材选用关口,落实宗教信仰排查工作,加强学院中英文网站建设、师生群体思想动态摸排,对照《关于开展2024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的通知》积极开展自查工作,采取有效举措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审核、把关学生活动、讲座论坛100余场,采写发布新闻稿件400余篇,《人民日报》、全国高校思政网、湖北日报、荆楚网先后对学院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做法进行了10余次专题报道。
积极组织师生参加2024年湖北省高校网络文化成果展示活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征集活动。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开学及结业典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站专题培训4场。
(四)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对照《武汉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召开学院专题工作会,研究部署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对照《教学科研单位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任务对照清单》,逐一落实完善各项任务。对口联系的院领导深入到教师党支部中共同进行学习和交流,开展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师德师风专题学习20余次。举办师德讲坛3次,举办青年教师午餐会,加强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引领。学院1名教师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理论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对群团工作的全面领导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及时传达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大会精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学习8次、发送微信廉政提醒15条。全面落实干部监督管理等专项自查工作。院领导干部围绕分管工作确定调研选题,深入一线开展调研50余次。积极开展机关作风问题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作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召开机关工作作风专题会议2次,学工办获批创建“机关作风建设优秀科室”。
积极动员教职工参加学校“消费帮扶金秋行动”,学院党员的参与人数和金额位居学校前列。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举办迎“三八”国际妇女节诗文朗诵会、教职工春季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荣获2024年校教职工羽毛球团体赛乙组第二名;校教职工乒乓球团体赛乙组亚军,成功晋级甲组,创历史最好成绩。参加国庆75周年文艺展演获得三等奖。荣获学校优秀基层团委,50余个团支部及个人获评学校“五四”表彰等各类荣誉称号。
二、行政管理与安全工作
(一)简化程序,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运用数字化管理工具简化办公程序,开发了会议室预约和仪器设备借还系统,集成化智能门禁系统,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分配和安全管控。师生能够便捷地在线预订学院的公共空间和仪器设备,有效减少师生跑腿次数,提升了办公效率。
(二)规范管理,加强资产与实验室建设
全年盘点清查设备、家具和软件4472件,原值约1000万元。上账资产251件,总金额约150万元,报废报损资产767件,总金额约100余万元。完成对模拟法庭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的招标采购、建设与验收工作。
(三)严格预算,统筹财务经费使用
严格财务预算制度,规范报销程序,按照“过紧日子”的要求,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消减无效低效支出,大额经费的开支必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2024年学院相关经费及使用情况如下表:
项目 | 年度经费(元) | 经费使用范围 | 经费支出 (元) |
公用经费 | 165976 | 办公用品、印刷费、交通费、设备购置等 | 163353.15 |
教学资料费 | 2330.57 | 与教学有关的图书资料等 | 378.3 |
教学实习费 | 325826.51 | 实习费、交通费、其它与学生实习有关支出 | 84561.89 |
研究生费 | 372251 | 评审费、印刷费、差旅费、日常办公支出等 | 268170 |
实验材料费 | 30098.37 | 与教学有关的实验材料费和仪器设备等支出 | 30098.37 |
设备维修费 | 3050.90 | 设备维修(护)费等支出 | 3050.90 |
学科建设专业补助费 | 117378.87 | 差旅费、讲座酬金、专家咨询费及会务相关费等 | 71987.74 |
非全日制 研究生经费 | 518657.85 | 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费用支出 | 451724.71 |
文科发展专项 | 200000 | 差旅费、讲座酬金、专家咨询费及会务费等 | 389045.27 |
民族预科班 专项经费 | 800000 | 课酬、班主任、辅导员酬金及学生活动经费等 | 724251.00 |
(四)强化安全教育,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组织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月等宣传教育活动4次;组织2024级新生完成实验室准入测试;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与消防安全演练3次,联合保卫处开展高楼层消防安全演练1次;积极参加其他应急演练与安全培训;组织参加第十二届华中科教仪器与技术装备展览会,了解最新安全防控产品及设备。开展常态化检查每月1次,发现安全隐患1处,已及时完成整改,全年无安全事故。
三、本科教学工作
(一)完成学籍动态管理和毕业设计(论文)及推免工作
完成2024年度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共转入23人,其中2023级法学14人,网络与新媒体1人,广告学3人,社会工作3人,汉语国际教育1人。完成2023级学生专业分流工作。完成学籍档案归档工作。完成2024届毕业生299人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遴选上报。进行毕业生学分清理、学位审核、两证发放;2024届应届毕业生299人,如期毕业299人,毕业率达100%。完成2024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共推免48人。
(二)日常教学管理各项工作运行正常
完成2024-2025-1、2023-2024-2学期理论和实践实验教学任务414项、民族预科班教学任务30余门、留学生汉语授课任务4门。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劳动教育》54个课堂,已在智课平台上线运行。完成留学生汉语授课任务6门;完成青年教师助课申报及考核工作7人次;做好各类考试和监考组织工作且无考试违纪或事故。
(三)持续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改革
完成2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申报、1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工作。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专项验收检查,3门课程获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影像创意与制作》获评省级一流课程。理工智课平台完成建课134门。完成教育教学名师(一流专业责任教授、一流课程教学名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工作。完成2024年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申报工作,共获批省级教研项目1项,校级重点教研项目3项,校级一般教研项目7项。开展混合式课程申报工作,共立项32个课堂,5门课程获评校级理工金课。完成5门新公选课申报工作,新开科技创新类课程3门。2024年大学生国创项目获批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与广东省广集团、常州市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等签订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四)推进教学质量保障工作
完成省级一流专业阶段性检查工作(广告学、社会工作),组织各系开展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汇报会。完成2023-2024学年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含优质优酬评定与报送),27人获得特优评价。制订《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和评分细则》。
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
(一)学科内涵建设稳步提升
组织完成4个学硕学位点,4个专硕学位点自评估工作,推动法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3个学硕点以及法律、新闻与传播2个专硕点完成年度建设报告。承办2024年中国汽车知识产权年会“国际化发展论坛”、湖北省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会第16届年会、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培育现代化编辑人才”学术报告会,邀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等来校开展“理工大讲堂”等各类学术报告30余场。
(二)研究生招生工作有序开展
顺利完成2024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录取硕士研究生222名,其中全日制162名、非全日制60名。招收推免生11人。编制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2025年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认真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开展线下招生宣传活动18次,网络推文3篇次,发布MPA、社会工作等专业硕士招生公告。完成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10门自命题科目的命题和阅卷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扎实推进
组织完成2024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顺利完成新学期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制订、教学任务安排等工作。组织召开5次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全年授予硕士学位264人,其中全日制167人、非全日制96人、留学生1人。推荐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完成2名研究生转专业工作。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率达到100%。成立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组,规范全日制专硕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管理。完成2022级研究生开题工作,开展下半年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意识形态审核工作。完成超出最长学习年限研究生清理工作。组织教师参加2024年研究生导师专题培训暨新增导师岗前培训,新增导师100%完成岗前培训;其他校内导师顺利完成“四有导师”学院培训;组织导师专题培训2场。组织2024年度硕导招生资格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全年学院新增硕导6人,新增行业导师25人。推荐申报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学院“风雨同舟”研究生导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四好”研究生导学团队。
(四)积极组织研究生教研活动
组织教师申报2024年度学校课程建设和教材专著项目,获批研究生案例教学库3项、课程资源库1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3项、“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8门、教材专著项目3项。组织2024年度课程思政项目申报,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4项。新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获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研究生魏美琳申报的“德国富尔达应用技术大学冬季学期交换项目”获得2024年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国际交流项目立项。2024年学院5门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通过验收,2门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3个研究生案例教学库通过结题,1个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学校评估。
(五)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
完成非全日制专硕周末班排课任务26门次。完成45名非全专硕学生开题及预答辩工作。非全日制学生毕业答辩授位96人,毕业学生档案已全部按时归档。获第三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举办第三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推荐优秀学生及其案例作品参加第九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
五、科学研究工作
(一)积极推动科研项目申报与经费到账
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提前谋划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申报事宜,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专家来院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专题指导5场,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其他纵向课题20项;科研分解经费620.59万元。
(二)持续助力科研成果产出与基地建设
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在CSSCI期刊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2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2项成果获得副省级及以上领导签批。获得第四届国防科技工业青年“建言献策”征文比赛三等奖,连续第四年在全国发布《2024海洋新材料专利发展白皮书》,并四次被央视报道。完成清理2个校级科研基地,优化调整5个校级和1个院级科研机构,培育建设2个校级科研机构。湖北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获批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
(三)统筹开展科研项目指导与评审专家推荐
为推进科研项目高水平开展,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10余名专家对科研项目进行针对性指导。推荐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名、湖北省社会科学项目与奖励申报评审系统专家26名、湖北省教育厅项目评审专家3名、民政厅社会救助专家5名。
六、队伍建设工作
(一)引才拓新,优化高水平人才队伍结构
围绕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丰富人才队伍学缘结构,全年引进青年教师9名,博士后3名,其中清华大学1名,厦门大学1名,武汉大学3名,华中科技大学3,北京师范大学1名。加大对国际背景人才引进力度,成功开展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扬帆论坛学院分论坛。
(二)育才聚智,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持续优化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新入选CT学者1人,1人当选湖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会会长,1人推荐为国家级人才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域),2人入选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人获校先进工作者。2023年度考核优秀25人,合格96人,不定等次5人;退休5人;完成7人初聘工作;9人完成岗前培训。
(三)搭建平台,拓展教师学术发展空间
加强科研基地与科研团队建设,多方争取资金,实施师资队伍引育并举工程,支持教师“走出去”参与学术会议与研修培训50余人次。2024职称评聘正高岗位数2人,副高岗位数1人,3人聘任为特岗教授,1人特设为副教授,1人特设为副研究员。开展卓越名家讲坛、卓越实务专家大讲坛、博导论坛、青年教师拓新学术沙龙等学术讲座交流活动18场,学院教师参加校外各种学术会议80余人次,其中20余人在会上做专题报告。
七、学生工作
(一)思政领航把方向
开展“青力青为·星火同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60余支校、院实践队,参与学生1000余人,形成调研报告、文化作品等800余份,开展12期系列成果展。开展“青见”网络文化节,收到网文、摄影、书画等作品200多份。本科第一党支部在学校2024年本科生党支部风采展示决赛中荣获二等奖,研新闻传播学党支部入选学校首批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名单。《人民日报》、全国高校思政网、湖北日报、荆楚网先后10余次专题报道学院学生工作经验做法。
(二)管理护航塑养成
开展30余期“研学习之法·树优良学风”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组织研究生“学子开讲了”“研学讲堂”等20余期,优秀学子报告会6期,展播“我爱记笔记”“我爱生产力”作品130余份。开展第三届“法社风华·慧载”系列园区文化活动12场次,累计参与人次超过1500人。深入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30余场次。常态化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及宿舍、工作室安全检查工作30余次,学院荣获学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重要贡献单位”奖。
(三)服务助航纾民困
发放临时困难补助50余人次,共计4万余元,开放38个勤工助学岗位。开展班导师学术前沿、班导师下午茶、就业力提升讲座等活动近50余场,组织国家安全日、安全生产月、法治文化宣传周等主题教育40余场,每月定期开展劳动卫生及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心理情景剧获评学校二等奖。开展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三进三谈”联系服务学生活动等20余次,成功干预5起心理危机事件。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围绕预科办学、宿舍搬迁、专业分流、毕业就业等关键领域收集和解决问题30余项。
(四)筑梦逐梦启新篇
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星心相印”—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康共育服务项目荣获青年志愿者公益项目大赛全国金奖、湖北省金奖,“朝夕相伴”智慧助老项目荣获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共同缔造·社区计划”决赛金奖。荣获首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二等奖1项,首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全国奖2项,第二届“3S”校园APP创意与设计大赛校赛决赛一等奖。200余名学生在学校各项文体赛事中斩获名次。1名学生在第22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甲组跳远项目中获得冠军。展播“与理向未来”就业主题推送20余期,2024届90余名本科毕业生顺利步入北京大学等继续深造,100余名学生签约华为、中建等知名企业,就业率93.15%,2025届48名本科毕业生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等继续深造。
(五)名师导航展形象
分层分类召开班主任(导师)工作培训会8次、就业工作推进落实会10余次。组织开展博导论坛、学术分享会等师生交流活动30余次。征集“研途师说·导学畅谈”我与导师互送寄语活动作品80余份,网络巡展“我与导师的‘研’途故事”10余篇。与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全国师范院校高校辅导员“求真”成长论坛等单位开展学生工作研讨9次。开展“双高贯通”武汉理工大学“青苗计划”红色研学营活动,赴云南省以及武汉和潜江地区进行招生宣讲30余次。学院辅导员获第十一届湖北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主持学校文化建设项目2项。
八、国际交流与信息化工作
(一)积极开展国际学术研讨
积极加强与德国耶拿大学、芬兰瓦萨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街坊联合总会等单位的联系。强化与在外交流和学习学生的联系与沟通,3名学生前往德国富尔达理工大学进行交流学习,2名本科生参加联合国驻日内瓦实地交流项目,18名学生赴澳门街坊总会开展专业实习。邀请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毕可可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等6位专家来院开展学术交流。承办2024年中国汽车知识产权年会“国际化发展论坛”、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杨帆论坛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分论坛,参加2024海峡两岸暨港澳社区养老研讨会暨深化实习基地建设座谈会,开展2024年知识产权与创新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6场,3名教师参加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
(二)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
完成学院官方网站(英文版)建设。完成“院长驾驶舱”2.0版优化升级。强化“院长驾驶舱”在学院工作布置会、党政联席会、系主任工作布置会、校内外来访接待等应用场景使用,在学校信息化推进会上实现“系统汇报、数据说话”,得到校领导充分肯定。持续提升师生信息化与网络安全素养,组织开展学院2024年在职人员网络安全培训。完成数字化模拟法庭建设,完成易借易约、智能门锁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实验室、会议室、研讨室等公房信息化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安全事件2起。
九、社会合作与捐赠工作
依托“六访六促”工作、校企合作平台、校友活动契机、招生就业项目,持续凝聚校友力量,在互动、互促、互融中实现学院与校友事业发展的共建、共进、共享。学院累计走访校友单位60余次,邀请20余位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讲座报告与专题交流,与湖北法辉律师事务所等校友企业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云南校友会联合开展本科招生宣传工作,推荐近百名毕业生到校友单位就业,获得“薪火”奖助学金、致远法律诊所与法律实务技能创新研究基金等校友捐赠近百万元。组织开展校友返校活动5场,“校友精神”专题论坛累计覆盖千余名在校师生,接待百余名校友个人、团体重返母校,收获30余条校友关心母院建设发展的实用建议。组织召开武汉理工大学法律校友会筹备会。